壹週刊專訪
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。」從前年過七十的老人可謂「古來稀」,可是在人口老化大趨勢下的香港,七十以上歲的長者已經不算稀有。長者的形象,在不少人心目中可能都是體弱、貧窮的,是需要被幫助的一群。不過一班來自耆藝傳晴的長者,卻打破了這個刻板形象,變身成位迷你花牌製作班的導師,以親身證明「老不等於沒有用。」
七十七歲的莊景標,獨居於天水圍,每日起居生活都得靠自己一手打理。一個人獨自生活,他自言少不免也會感到寂寞。不過,天水圍民間組織耆藝傳晴就安排了親子義工,每月帶上物資上門探訪獨居老人,而莊景標就是受訪者之一,探訪維持了三年。 「有沒有物資其實我沒有所謂,我不是看重這方面,始終我是獨居長者,有人探望我起碼可以多些機會能說話。」莊景標說。 |
完全沒有想像過涉獵藝術的他,成為花牌班導師可說是因緣際會。他形容自己起初「不知花牌為何物」,但是經過探訪人的邀請,他就抱着姑且一試的心態,來到迷你花牌製作班。
「既然是『傳情』,就是學懂它(製作花牌)以後,我就向別人講解怎樣學造迷你花牌,我覺得這對我來說,都是個不錯的任務。」他說。
傳統花牌公司於香港僅存幾間,其中陳聲工作室就樂意與耆藝傳晴合作,每星期由港島來到天圍,把迷你花牌的傳統手藝傳授給一班長者。
「我不知他有沒有懷疑,自己也有點懷疑,這班長者做不做到呢。」莊景標笑說。「剛開始真的有難度,我這麼『大個仔』也未做過手作,初初做的時候真的雞手鴨腳。」在師傅的細心指導下,長者們逐步完成花牌,做出有模有樣的迷你花牌之餘,也學有所成,更開始合作教班。所以每次提到師傅陳聲,莊景標總表現出由衷的敬佩。
耆藝傳晴由兩間學校所合辦,早在二零零八年時成立。當時天晴邨仍是新區,區內人與人關係和社福資源都尚未建立。而且天晴邨的年齡差距較大,成年人普遍跨區工作,區內大部分時間只有長者、兒童和年輕母親等,因此形成了年齡斷層的問題。於是兩間學校合作寫下不同的計劃,希望推行跨代共融,建立社區中的人際關係,連繫區內的年輕人與長者。
迷你花牌班就是跨代共融的活動之一,課室中的學生,既有親子也有青少年,全都由長者一手一腳教授。由課前的準備工夫,到拿着咪講解步驟,長者導師們表現得游刃有餘。
而除了迷你花牌班,也有長幼話劇班及長者口述歷史VR拍攝,讓長者與年輕人一同活動,在區內建立跨代關係。
不過,社會對長者的主流印象,都普遍認為他們是接受服務的一群,不免令長者懷疑自己成為導師的能力。因此要改變長者觀念,由義工轉變成領袖角色,整個培訓過程殊不簡單。「我們真的要花點時間,還要花點心機去鼓勵他們,告訴他們我們是一起進步的。」計劃主任潘梓欣說。
「我們亦找來一些機會,讓他們走進社區去服務,或把製成品送出去。過程中他們慢慢得到信心
知道自己做得到,有人欣賞。到現在真的有幾位長者跑出,做到獨當一面的導師角色。」潘姑娘解釋,而莊景標就是其中一位。她形容,以往不少長者未必夠大膽參與活動,但能夠踏出一步參加花牌班的長者導師,都能夠與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相處,令他們不再是獨來獨往的老人。
「我覺得那裡好像個大家庭,雖然我們是年紀大,但我覺得他們(長者)不會像我們想像中,因為年紀大就很難溝通。」他笑言有些長者雖然比他年長,但卻比他活潑;他的生活也因為活動而變得多姿多采,家中的月曆也寫上滿滿的行程。
對他而言,成為花牌班導師,不單只有教導的責任,更是一種學習。
「老不等於沒有用,是有用的,而且用途也不少的。有很多人覺得老就沒有用,其實不是。」他自信滿滿地說。「一樣可以貢獻社會,一樣可以做些事。」
採訪:沈彥恒 攝影:林金展,胡堅
「既然是『傳情』,就是學懂它(製作花牌)以後,我就向別人講解怎樣學造迷你花牌,我覺得這對我來說,都是個不錯的任務。」他說。
傳統花牌公司於香港僅存幾間,其中陳聲工作室就樂意與耆藝傳晴合作,每星期由港島來到天圍,把迷你花牌的傳統手藝傳授給一班長者。
「我不知他有沒有懷疑,自己也有點懷疑,這班長者做不做到呢。」莊景標笑說。「剛開始真的有難度,我這麼『大個仔』也未做過手作,初初做的時候真的雞手鴨腳。」在師傅的細心指導下,長者們逐步完成花牌,做出有模有樣的迷你花牌之餘,也學有所成,更開始合作教班。所以每次提到師傅陳聲,莊景標總表現出由衷的敬佩。
耆藝傳晴由兩間學校所合辦,早在二零零八年時成立。當時天晴邨仍是新區,區內人與人關係和社福資源都尚未建立。而且天晴邨的年齡差距較大,成年人普遍跨區工作,區內大部分時間只有長者、兒童和年輕母親等,因此形成了年齡斷層的問題。於是兩間學校合作寫下不同的計劃,希望推行跨代共融,建立社區中的人際關係,連繫區內的年輕人與長者。
迷你花牌班就是跨代共融的活動之一,課室中的學生,既有親子也有青少年,全都由長者一手一腳教授。由課前的準備工夫,到拿着咪講解步驟,長者導師們表現得游刃有餘。
而除了迷你花牌班,也有長幼話劇班及長者口述歷史VR拍攝,讓長者與年輕人一同活動,在區內建立跨代關係。
不過,社會對長者的主流印象,都普遍認為他們是接受服務的一群,不免令長者懷疑自己成為導師的能力。因此要改變長者觀念,由義工轉變成領袖角色,整個培訓過程殊不簡單。「我們真的要花點時間,還要花點心機去鼓勵他們,告訴他們我們是一起進步的。」計劃主任潘梓欣說。
「我們亦找來一些機會,讓他們走進社區去服務,或把製成品送出去。過程中他們慢慢得到信心
知道自己做得到,有人欣賞。到現在真的有幾位長者跑出,做到獨當一面的導師角色。」潘姑娘解釋,而莊景標就是其中一位。她形容,以往不少長者未必夠大膽參與活動,但能夠踏出一步參加花牌班的長者導師,都能夠與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相處,令他們不再是獨來獨往的老人。
「我覺得那裡好像個大家庭,雖然我們是年紀大,但我覺得他們(長者)不會像我們想像中,因為年紀大就很難溝通。」他笑言有些長者雖然比他年長,但卻比他活潑;他的生活也因為活動而變得多姿多采,家中的月曆也寫上滿滿的行程。
對他而言,成為花牌班導師,不單只有教導的責任,更是一種學習。
「老不等於沒有用,是有用的,而且用途也不少的。有很多人覺得老就沒有用,其實不是。」他自信滿滿地說。「一樣可以貢獻社會,一樣可以做些事。」
採訪:沈彥恒 攝影:林金展,胡堅